關(guān)于中原地區(qū)紡織金錦的明確記載,最早見于隋唐史。據(jù)《隋書》記載,隋初波斯國曾獻(xiàn)金線錦袍,而巧匠何稠仿織了一件,其華麗更過于波斯所獻(xiàn)原物。那么金線是怎么制成的,以下給大家介紹一下片金線的制法為:
一、褙金:準(zhǔn)備好經(jīng)水濕后的竹制紙(明代以前不用紙而用羊皮),刷上魚膠,裱成雙層,然后粘貼上金箔。
二、砑光:在野梨木板上用瑪瑙石對紙金箔砑光。
三、切箔:根據(jù)織物不同粗細(xì)的要求,將砑光后的金箔切成0.2至0.5毫米寬的片金線。捻金線的制作,是用本色或紅、黃色蠶絲作芯線,在其上涂粘合料,將片金線旋繞于芯線的外表即成。
在紡織時,將片金線或捻金線纏于織梭上,作為義烏手工活加工緯線的一種,織入織物,形成金華燦爛的花紋,便成為貴重的織金錦緞羅紗。在明清時代,更產(chǎn)生一種織用“遍地金”錦緞的風(fēng)氣,緯底以金線織滿,在金光閃閃的金線底上,以各色絲線織顯五彩花紋。這種織物又稱“金包地”、“金寶底”,以“金寶底”織物制成的衣飾,通件金光閃閃,是名符其實的“金衣”。
塤:古代重要的氣吹樂器之一,最早的塤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獵工具——石流星(一種球形飛彈),遠(yuǎn)古多為石制、骨制,后來逐漸改用陶土燒制而成,以模擬禽鳥鳴聲,作為誘捕禽鳥的輔助工具。形制有管形、橄欖形、魚形、圓錐形等多種。頂端均有一個吹孔,塤體上有的無按音孔,有的則有若干個音孔,多為陶制品。下面小編給大家外發(fā)手工活加工介紹幾種制作塤的方法。
拉坯法——這個大家在電視上或是生活中的陶吧都應(yīng)該見過,是最古老的制塤方法之一,做出的塤形狀美觀,而且尺寸和形狀的變化很隨意,但是制作時必須有拉坯機,而且只能做圓形的塤,技術(shù)含量也極高,筆者有兩臺這樣的機器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學(xué)習(xí)。
捏制法——只光用手把塤捏出來,也可用一片小木板拍打成形,但有一個不好處,是內(nèi)腔比較難控制得好,曾見過一段影片,曹建國就用手捏法,在鏡頭前做出一只塤。民間的泥嗚哇就是用的這個方法。這種方法可以肯定是最古老的制塤方法了,而且任何形狀都可以做出來.我國最早出土的塤的雛形——現(xiàn)存放于西安半坡博物館的陶哨,就是用細(xì)泥手工捏家庭手工活加工制而成的。
盤條法——也是很古老的制塤法之一。把泥條轉(zhuǎn)圈盤起,直到做成塤形,這種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很簡單的操作,只要很少幾件甚至不要工具,但是這種方法技術(shù)含量還是有的,而且基本上也是只能做圓形的塤。這也是愛好者做塤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了。這個方法筆者很少用。
模制法——很古老的制塤法之一,用特制的模具,一般是兩半,也有特殊的形狀需要分三塊甚至更多。把泥拍成片,壓進模具里面,再把模具合起來,讓兩半的泥片沾起來,再把成型的塤從模具里取出來。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做出來的塤大小一致,如果制作者知道那種形狀的塤好吹,音色好,就可以定下來,無限復(fù)制,而且因為塤型腔的大小可以控制,所以可在家手工活加工以保證塤的調(diào)基本不出問題。
內(nèi)模法——這種方法筆者不知道古老不,但是很簡單有效,在一個和塤形狀一樣的形體上(甚至可以在另一個塤上),用泥包上一層,然后把泥用刀劃開,取出內(nèi)模,再把成型的塤粘合,開孔。過程有點麻煩,但是操作簡單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。這個方法筆者很少用。
沙袋法——名字是筆者取的,它和內(nèi)模法相似,不過里面包的內(nèi)模是一個沙袋,形狀和要做的塤一樣,布做成的,里面裝上沙子,袋子的開口在塤將來開吹孔的地方,泥包好后,不用劃開,把吹孔開好,打開袋子,讓沙子流出來,然后小心的把袋子再抽出來,一個塤的殼子就做好了,呵呵,有趣吧。此方法筆者只是做過實驗,不用其來生產(chǎn)。
手工活之家是一家專業(yè)手工活外發(fā)加工回收,提供來料加工和手工diy服務(wù),致力于為老百姓搭建在家做手工活兼職創(chuàng)業(yè)致富平臺的網(wǎng)站!客服QQ:442882975 http://m.fhtpta.com/
手工活之家全國咨詢電話:400-680-6200
客服QQ:800123458
不夠過癮還想閱讀:
- 做手工活馬上聯(lián)系手工之家客服:
- 官方電話:400-680-6200
- 高老師:13832024946
- 小米老師:13091136267